2023年春,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倡议的召唤下,中东欧语学院决定以学科优势为依托,搭建一座面向中俄青年的数字文化桥梁——“桥见文明·寰语汇”。项目创始人:我院2023级俄语专业学生时洋,携首批成员把课堂里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世界痛点的创新方案,由此拉开了一段“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成长序幕。
项目萌芽阶段,学院即组建专家指导团:院长周淑娟老师亲自协调场地、经费与外事渠道,为团队提供坚实后盾;副院长杨力峰老师、俄语系主任李绍哲老师出任创始指导专家,从选题立意到资源对接全程把脉;专业课导师朱慧平老师负责语言内容审核与跨文化框架设计;俄罗斯外教玛利亚老师则引入俄方高校与青年社群资源,确保平台语料地道、场景鲜活。多导师并行、中俄双师协同,成为项目最显著的“学院基因”。
省赛备战期,师生共同度过数十次“深夜打磨”:周淑娟院长在金奖排位赛冲刺夜坐镇,对讲稿与PPT细节提出“最后一分钟”修订意见;杨力峰副院长逐字推敲路演逻辑,李绍哲教授把“盈利模式”拆解为语言服务、文化IP、线上研学三条盈利曲线;朱慧平老师带领学生复盘专家提问,将“带动就业”指标转化为可量化的俄语人才孵化计划;玛利亚老师连夜连线俄方伙伴,为平台增加“实时语伴”功能,一举提升用户黏性与技术壁垒。专家们的“精准滴灌”让项目完成从“连通”到“造血”的跨越,也在学生心里写下“专业知识必须解决真实痛点”的生动注脚。
一路走来,项目团队同学们的个人成长轨迹与项目迭代同步:从最初“敢想”的PPT,到能熟练运用“问题—需求—验证”创新方法论;从课堂里的语言学习者,成长为可以统筹产品、市场、外事资源的青年创业者。他在省赛舞台上从容应对专家质询,回校后第一时间把参赛经验转化为“创新公开课”,实现了“一人参赛、全院受益”的示范效应。
“桥见文明·寰语汇”最终斩获省级金奖,但其更大价值在于:它验证了“学院—导师—学生”三元驱动的双创育人模式,也让中东欧语学院实现了语言类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无限可能。未来,学院将继续以该项目为原点,把俄罗斯、中东欧更多语种纳入数字人文矩阵,让青年交流的桥梁跨越更多文明长河,在理解与友谊中绽放永恒之光。
